随着《民用航空法》修订草案明确将“保障低空经济发展对空域利用的合理需求”纳入立法框架,低空经济产业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。全国多地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化试点,企业则在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中探索新场景。
政策立法与地方布局:空域管理破局与资本注入
《民用航空法》修订草案的推进,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进入国家法律体系。此次修订不仅为低空空域划设与利用提供法理依据,也为地方政府规划低空交通网络、企业制定长期战略扫清障碍。例如,上海浦东新区已启动低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,贵阳贵安签约20个项目引资105.5亿元,北方海岛则率先实现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营。
地方层面政策密集落地。四川省发布《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链重点工作任务》,陕西启动低空经济重点项目征集,均聚焦产业生态构建。江苏无锡成立20亿元低空经济母基金,引入国有资本支持关键技术研发,如工业级无人机、水陆两栖飞机等领域。这一资本动作反映出地方政府试图通过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源,加速技术转化与规模化应用。
但政策落地仍需配套细则。当前低空飞行审批流程繁琐,个人用户开展C端业务需跨部门协调,制约消费级场景开发。此次民航法修订或为后续简化审批、完善监管标准铺路,推动“低空旅游”“城市通勤”等场景加速成熟。
商业应用与技术创新:从物流到文旅的多元化探索
企业端,低空经济正从概念验证转向商业化实践。亿航智能与江淮汽车、合肥国先控股共建eVTOL制造基地,计划量产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;祥源文旅与小鹏汇天合作打造低空文旅营地,探索“售训修托”一体化模式;比亚迪联合大疆推出车载无人机系统“灵鸢”,拓展智能出行场景。这些合作均指向产业链闭环构建,试图在制造、运营和服务环节形成协同效应。
技术突破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。当前eVTOL面临电池能量密度不足、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等问题。近期,固态电池研发取得进展,如亿航EH216-S搭载480Wh/kg固态电池实现续航提升60%-90%;石墨烯航空电池中试线开工,或推动能量密度突破50%。此外,无人机避障、降噪等技术优化也在持续进行,为低空物流、巡检等场景提供支撑。
多地瞄准低空文旅这一潜力赛道。深圳依托1700余家产业链企业,推动“低空观光+交通接驳”融合;成都淮州机场划设国内首个低空阶梯空域,允许有人机与无人机同场运行。专家指出,文旅场景用户付费意愿明确,且能与地方旅游资源结合,是现阶段撬动消费市场的有效切口。